顯示具有 學習learning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學習learning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06-14

網際網路使教育人人平等.

網際網路使教育人人平等 網際網路加速了知識散佈的速度,也改變了知識產業的生態,專業知識的傳遞,已經從學校教室走入家庭,知識工作者不再侷限於老師、專家、出版社,透過網路集合衆人經驗匯聚智慧的模式,已經成熟而流行。 搜尋引擎的興起更加速知識的普及,學生作業研究的管道,已經從圖書館移往網際網路。然而,網路上的知識參差不齊,學生在就學及知識養成的階段,不成熟的判斷能力,很有可能被網路上不負責人的內容而誤導,形成另一個令人隱憂的教育問題。不過,面對這個不可抗拒的資訊潮流,專家認為與其懷著隱憂而拒絕使用網路資訊,不如善用網路資訊成為教學課題的一部份。 數位學習是教育在網際網路的一種應用,大致可分為官方與非官方兩種模式,官方是指由教育單位提供的知識學習平台,非官方則是以Web 2.0方式,由網友撰寫知識內容,互相分享與交流而達到學習的效果。官方模式大多由學校單位、訓練機構提供,以完整訓練架構下,提供使用者有系統的進行學習,例如公務人員訓練中心、大專院校網路在職專班等。而非官方的方式,則類似現在的維基百科、開箱文、工研院講義王等。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於1999發起的Open Courseware計畫,將學校一流的課程內容全部以免費形式公開於網站上,不僅讓全世界的人民都能自由的取用,也提供全世界的講師利用該校的課程架構進行教學。過去學習地理,都要拿著世界地圖臨摹,現在的老師則利用Google Earth進行教學,使學生可以很快的瞭解世界各區的地理位置,並親眼看到巴黎鐵塔、聖母峰的雪景,以及埃及金字塔的分佈位置。此外,Youtube造成的網路影片的發展,各國一流大學也紛紛將課堂講師教學的實況錄影,免費公開於網路上,例如Youtube EDU, iTune University等,使世界各地的人,不用花費機票與住宿費用,只要肯學習,隨時可以向大師學習。 也許有人會認為,語言將是另一個學習的障礙。別擔心,世界各國的頂尖工程師也看到了,「線上翻譯」也發展成熟,許多影片、網頁都有中文翻譯。而國內大小創意公司,更是與國際TED.com取得授權,將國際大師的演講加上中文字幕,提供國人瀏覽。而另一家Dot Sub公司,更是推出以web 2.0的翻譯機制,讓世界各地的知識份子都可以為影片作翻譯,讓知識更能跨國際流通。 相關知識學習網站: 大小創意 http://dxmonline.com/ TED http://www.ted.com iTune University http://www.apple.com/education/ipodtouch-iphone/ YouTube EDU http://www.youtube.com/edu Google Earth http://earth.google.com DotSub http://dotsub.com/

2010-05-31

XXtraLab | 2010 非你不可生物多樣性特展 - 實體數位互動書


電子書、互動書,在經過這幾年的談論與期待後,大家心裡應該已經知道我們真正需要電子書或互動書的真正需求了吧,只是,還有點不容易說清楚。

這段demo中,完整呈現實體互動書的概念,讓我們看到技術又往前跨一步的突破.




2009-02-02

Cleveland zoo uses videoconferencing technology to teach about animals

Cleveland zoo uses videoconferencing technology to teach about animals
取自 Computer World

本應用案例被Computer World選為 2008年 Arts & Entertainment 年度冠軍.





美國Cleveland動物園在1998年起便使用了視訊會議輔助教育課程,當時便希望能夠走無線,讓授課模式能夠走出封閉的教室空間,走到動物園中,但當時太貴了。直到2005年才等到無線科技成熟。而利用無線走視訊會議的案例很少。因此,技術整合公司及Polycom, Cisco都為此案投入很多的心力。

"When the kids know they're actually seeing something live, it makes a big difference." 提供真實的、即時的動物生活情節給渴望學習的學生,真實的情節會促動學習的動機。

導入無線之後,在2008年1月1日到8月31日,動物園課程預約增加了25%,共提供171間學校、4500位學生,在教育領域上有很大影響力。

2008-09-15

iPortfolio個人數位歷程管理

過去幾年在推行elearning的時候,大家就覺得,雖然各數位學習平台都符合SCORM的標準,能夠完整紀錄個人學習歷程,但是卻無法在畢業後將前一所學校的學習紀錄,帶到新的學校去,也無法帶到職場去。如果你去語文補習班學英文,學習成果也無法整合到學校中,頂多提供語文鑑定證書讓學校登記一下,所有的紀錄是都不能整合的。

國外在很多年之前就提出了數位Portfolio的研究,但一直沒有推展出來。以後在將這方面的資訊進行補充。


最近發現台灣知識庫在2008年6月推「iPortfolio」數位歷程檔案系統,提供個人將小學到就業的學習經歷的管理。個人認為,這可稱得上是個人履歷管理,可以用這個好好經營自己的履歷,過去就業時填寫的履歷只有一張薄薄的紙,然而這份數位履歷,則可以讓公司好好認識自己。而讓人隱憂的是,這種形式對於不善表達的人,就會很吃虧。

這個仍是個獨立平台,不能跟學校的數位學習平台相串連。使用時就跟申請一個BLOG類似,所有的內容都要自己從頭建立。所以,越早開始越好。



相關報導:
官方網站 http://iportfolio.com.tw/ http://www.ilc.com.tw/
e同學》善用數位履歷 求職加分 UDN聯合新聞網
個人職涯發展新趨勢 ePortfolio風潮正在蔓延 經濟日報

第一屆Web 2.0與教育國際研討會

第一屆Web 2.0與教育國際研討會
主題:教育2.0實務與經驗分享



研討會宗旨
一、 從事教育實務工作的第一線教師(大專院校、中小學或幼教)、及從事教學相關領域研究的學者或專業團體,針對Web 2.0相關工具應用的情形,有相互討論與交流的機會
二、 邀請專家、學者分享應用Web 2.0相關工具的具體情形或研究成果,藉以促進Web 2.0工具在教育上的應用。
三、 鼓勵教師或相關教育工作者進行相關研究與發表研究成果,提昇研究風氣。



本研討會的相關主題包括(但不限下列領域)
1. Blog與教育實務經驗
2. Wiki與教育實務經驗
3. Podcast與教育實務經驗
4. Social bookmark相關工具與教育實務經驗
5. 其他相關


徵稿日期:2008年5月1日
截稿日期:2008年10月1日
接受通知日期:2008年11月1日
舉辦日期:2008年11月30日(星期日)
地點: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中壢市)

主辦單位:國立中央大學 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投稿需知
1. 投稿請用中文或英文撰寫,並以Word或PDF格式上傳至大會信箱:ncugccwe@gmail.com
2. 論文格式請參考大會網站之論文格式範例。
3. 論文ㄧ經接受,至少需有一位作者報名並出席發表論文。

http://blog.totematncu.org/learning/


2008-09-04

首页 - 好看簿图片博客:用照片记录生活

首页 - 好看簿图片博客:用照片记录生活

好看簿,是大陸做的一個學習分享的網站,整個網站跟BLOG很像,而不同的是,好看簿是以圖片為分享主體,並可以直接上傳PPT,系統會自動將PPT轉成一頁頁的圖片,方便作者對每一頁圖片做文字說明。而其他會員,則可以針對某一個圖說進行回應或討論。

這個特色彌補了BLOG大篇文章發表的缺失,當你想對某一篇BLOG文章的某一段觀點作回應時,通常要先剪貼一段原文,然後再說明,而好看簿則改善了這個問題,自動在文章中增加「評論」按鈕,讓會員可以針對各段的觀點作討論。

另一個特色就是PPT上傳了,這真的是一大特色。PPT分享的知名網站 Slideshare.net,只是將PPT上傳轉成FLASH來觀賞,若對該PPT的某一頁有疑問時,只能在討論區討論,經年累月後,只有落落長的討論紀錄。而好看簿則可以透過分段討論的方式,適當紀錄各段的回應。

http://www.haokanbu.com/

2008-06-13

網路學習-孫子兵法與經理人統帥之道

洪兵 孫子兵法與經理人統帥之道
取材自 優酷網 http://v.youku.com/


數位學習已經越來越普及了,自從有了 網路影音(Youtube, Youku) 之後。當然影音串流方式,只是數位學習的一種形式,數年來證明,他還真的是最容易的一種形式。而目前,透過類似Youtube服務方式,傳遞教學內容。這使得開放的教學資源越來越多,學習真的不用去拜師,也不用去補習班,有系統的收集網路的各種資源,便可以好好學習了。

2008-04-24

一看就會的教學影片

你以為elearning就只是PowerPoint和演講錄影嗎?錯了!
看看下面這段影片,利用手勢、圖片、與說明,讓人感覺好像老師就在身邊。

RSS in Plain English


Twitter in Plain English


Google Docs in Plain English


Podcasting In Plain English


這段中文是我翻譯的,歡迎提供意見。

很簡單對不對,能夠把web2.0的東西說的這樣簡單又簡短,真的是很厲害。
看過這些之後,是不是讓你對這些名詞有更清楚的瞭解了,趕快去使用吧!

其他影片,請參考 http://www.dotsub.com
關於Plain English的其他教學影片,請參考 http://www.dotsub.com/home/user/index.php?target=662

2008-03-03

redOrbit | Podcasting in the Classroom

Podcasting in the Classroom


Podcast 在教學上的應用,以每月15%的速度成長,有60%的使用者在PC上存取,其他則以iPod、Mac使用。Podcast 不只應用於課堂教學的錄音錄影,也應用於學生繳交作業或專案簡報,已經成為最有效率的教學工具之一。

在 www.digitalenterprise. org 的網站上,提供許多免費的課程內容,每月有超過3萬的會員在使用該課程。

網站上有許多講解podcast錄製的方法,設備部分只需麥克風、電腦、錄製軟體、以及提供RSS的網站空間,非常便利。學校可以非常容易建置一個自主管理的podcast網站,這也是讓podcast應用普及的原因之一。

該文中提到許多podcast應用的網站

Podcasting in Education
www.apple.com/education/ digital authoring/podcasting.html

Creating Audio Podcasts on Mac OS X
www.apple.com/quicktime/tutorials/ podcasting.html

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 with Technology by Martha Stone Wiske and Lisa Breit, with Kristi Rennebohm Franz
www.acteonline.org/shopacte.cfm

Classroom Audio Podcasting
www.wtvi.com/TEKS/05_06_articles/ classroom-audio- podcasting.html

Managing the Digital Enterprise
www.digitalenterprise.org

Engadget
www.engadget.com/2004/10/05/engadget-podcast-001-10-05-2004-how- to-podcasting-get/

Blogs, Wikis, Podcasts, and Other Web Tools for Classrooms by Will Richardson
www.acteonline.org/shopacte.cfm

Speed of Creativity
www.speedofcreativity.org

另外也有講解替代能源及合成汽車 hydra car 的網站,在 NOVA scienceNow Teacher's Domain Web 上面。

For the video on fuel cells, visit www.teachersdomain.org/resources/eng06/sci/engin/systems/fuelcells/ index. html. For the video on the hydrogen car, visit www.teachersdomain.org/resources/phy03/sci/phys/matter/hydrogencar/ index.html.

GE 則為小朋友規劃一系列的能源教育課程,分成 4年級以下,5-8年級,9-12年級,
www.gm.com/explore/education

2008-02-13

便利的3D立體模型軟體 ─ VideoTrace

之前看過同事使用 MAYA 做模型,要做好久喔!從草圖、設計...真的是很專業。讓我們這些市井小民望之卻步。看到VideoTrace的影片後,真的是很跌破眼鏡,竟然如此簡便,這樣的軟體將會讓一般人也能有製作3D模型的能力。

不知道這個軟體使用上,是否有電腦等級的限制,我這個小NB不知是不是能夠勝任!

原文網址:UDN數位資訊 ─ 軟體學園 ─ VideoTrace

文/楊又肇

製作一個3D立體模型動畫需要多少的功夫?也許我們得花上一些時間先學會操作如MAYA之類的3D動畫軟體,再花一些時間構思3D場景的佈局與方位,不過如果可以透過現有的影片直接描繪製作,也許可以減少一些時間?

VideoTrace是一個很酷的3D模型製作軟體,使用者先將影片(Video)中的物件描繪出主要的線條結構,VideoTrace便可以透過這些線條結構運算出一組完整的3D立體模型(不過線條不夠明確的話,效果可能會無法保證…)。


這個軟體可以應用在那呢?比方說在第二人生(Second Life)中可以建立一個跟現實生活一樣的房子、使用相同的汽車等,或者也可以將自己的房子模型擺放在各個地圖系統中展示。

相關連結

VideoTrace官方網站介紹

【數位資訊】

2008-01-30

Amazon電子書大熱賣

8年前曾使用過一台HP的PDA,非常輕薄短小,非常好用,但唯一的問題是,電持續電力不佳,連續使用2小時以上,便沒電了,而且會RESET所有設定資料,包含訂閱資訊,造成很大困擾。
誠如本文所說,過去的硬體電子書,之所以無法普及的原因,都是因為價格太貴、機器太重、操作不變,若以上因素一一排除,一定會受歡迎的。

未來的教科書若也使用這樣的設備,就可以順利減輕書包重量了。


原文取自 udn數位資訊-3C產品-數位生活
【文/施典志】

亞馬遜網路書店新推出的電子閱讀器:Amazon Kindle。
用一台約300克重,大小比本刊還小一些的電子裝置看書,你會想試試看嗎?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日前推出名為「AmazonKindle」的電子書閱讀器,一台要價399美元(約合台幣一萬三千元),才推出就在五個小時半內賣光光,也引爆了關於數位閱讀的新一波討論。

Amazon Kindle使用「電子紙」而非液晶螢幕來顯示內容,不需背光,即使在大太陽下也能輕鬆閱讀;電子紙只有在切換畫面時才耗電,即使關掉電源仍能保留影像, 所以Amazon Kindle相當省電,充一次電可以連看幾十小時,但只能顯示黑白畫面,且翻頁時整個螢幕會先變黑一下, 反應也不快。書的內容係透過手機網路傳來,可以利用本機連上亞馬遜網站買書,收不到訊號的話可以由電腦下載,但能買的書目還不多;想買的書可以先試閱一部 分再訂購,也可以用它付費訂報、訂雜誌或訂部落格。

操作介面方面, 翻頁按鈕很大很好按,但由於沒有滑鼠之類的指標移動裝置,也沒有觸控功能, 要選取頁面上的圖文有點麻煩。美國網友對它的評價好壞參半, 有人認為AmazonKindle是最好的閱讀器材,但也有人認為它並不是成功的產品:可以用更輕巧的iPhone或更便宜的Eee PC來下載閱讀各種免費電子書,或是用Google圖書搜尋來訂購電子書,更何況後兩者還有彩色顯示幕,能做的事也更多。

包括Panasonic、Sony和多家台灣廠商過去都推過硬體電子書,但都因為價格太貴、機器太重、操作不便且無書可看導致失敗;亞馬遜 的Kindle能否一舉成功?還有待觀察。短期內台灣讀者大概無緣使用,但也許有一天,你會用像這樣的機器來訂閱《PC home雜誌》也說不定。

PChome電腦家庭雜誌

2007-10-08

ARG將會被應用到教學上面

你一定很好奇,什麼是ARG?
所謂ARG,Alternate Reality Gaming, sometimes also called Immersive Gaming, Viral Marketing, or Interactive Fiction, 有人稱為浸入式或虛擬真實遊戲,是結合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尋寶遊戲,公認第一個是電影業者為宣傳科幻片「人工智慧」製作的The Beast。

ARG遊戲通常設計為尋寶或解謎題的遊戲,玩家必須從故事中找出線索,並在真實世界中找出答案,遊戲通常設計為線上遊戲,玩家必須參與社群,並透過網路方式取得進一步資訊。

英國一家電玩業者兩年前推出「迷城(Perplex City)」ARG遊戲,讓玩家破解隱藏在各種媒體中的線索尋找寶物。可以參考:網路找線索實境尋寶得656萬

ARG遊戲的特點在於「尋找線索」「解開謎底」,這往往需要群體互動,以及知識聯想,國外已經有學者開始利用這個特性,融入教學。美國北德州大學的Dr. ScottJ. Warren 教授,將Second Life應用到教學情境中。而另一個ARG遊戲,Help Me Solve a Mystery 的遊戲,第一個謎題的線索,就必須應用到福爾摩斯的密碼,你會嗎?若只講密碼學豈不無聊,若將這連在一起,豈不是達到所謂「寓教於樂」的境界!

過去曾有做過一個心理測驗,喜歡看科幻小說的人,比較缺乏自信,因為這樣的人比較傾向於透過書中的解謎過程,找回自己的信心。以ARG的方式引導知識的追求與學習,或許有本末倒置之嫌,但是讓知識與生活連結更密切的一種方式。

ARG的設計比教學還複雜,不可輕看。ARG的教學不僅符合混成式學習,更可以讓書呆子學以致用,並進一步結合實體環境,做旅遊教學或實境教學,讓學員不只呆坐在電腦前、書桌前,更需要動腦與動手、動腳,實在是結合智育、體育的活動,真的值得推廣。

參考資料:
* Wiki : http://en.wikipedia.org/wiki/Alternate_reality_game
* This is Not A Game http://www.immersivegaming.com/
* 天空部落格 每週一字 http://blog.yam.com/ixblog/article/5299994
* 玩遊戲還是被遊戲玩? 別怕,一切都是假的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09/15/content_3483038.htm

* What do Education, iPhones, and LG15 Have in Common?by Jonathan Waite 2007-9-30
http://www.argn.com/archive/000648what_do_education_iphones_and_lg15_have_in_common.php
* Help Me Solve a Mystery http://helpmesolveamystery.com/
* ARGs - educational tool by Jeremy Vernon http://jeremyvernon.com/2007/09/25/args-educational-tool/

2007-10-05

柏克萊加大課程 Po上YouTube

柏克萊加大課程 Po上YouTube
2007/10/05
【聯合報╱編譯王麗娟/綜合四日外電報導】

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宣布,校方4日起把校內部分課程的上課過程,錄影放到分享網站YouTube上,與所有有志向學者分享。只要上www.youtube.com/ucberkeley的網址,即可免費收看上課與校園活動的實況。

柏克萊和其他大學早已透過網路播放許多課程,包括2006年該校與YouTube母公司Google Inc.合作的播客課程。柏克萊三日正式宣布與YouTube也達成影音分享協議,而該校YouTube網頁4日正式啟動。該校表示,他們應是第一所將整個上課過程放上YouTube網站的大學。

所有放上YouTube的講課內容均免費提供,但僅屬資訊分享,即使看完一門課的每一堂課,柏克萊也不會給予學分。換句話說,在YouTube上「上課」,並不等同到校上課。校方說,YouTube分享並無師生互動,也無對話,與上課不同。

放上YouTube的課程包括「和平與衝突研究」、「未來總統的物理學」等。

【2007/10/05 聯合報】

補充:
http://www.youtube.com/ucberkeley
無論在世界哪個角落,只要透過電腦網路,都可以免費上課,不過,一般民眾雖可免費觀看這些教學影片,但無法獲得課程學分。柏克萊大學計畫在2007年總共要上傳86門完整的影音課程,和一百多項校園活動,內容共計3,500個小時,未來還將增加更多的課程,然更多人可以享受學習的樂趣。

Playing@Learning

http://www.playingatlearning.org/NCaFLL/
這是GOOGLE主辦LEGO的活動說明會,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會場提問者,有95%以上是由小朋友提問,非常踴躍,名顯感受出這是以小朋友為主的活動。

2007-10-02

學習的動機……因為”我不知道”……

說「我不知道」也許很容易,搞清楚「知道哪些」卻不太容易。

我不知道 李家同/聯合報


他永遠是個醜小鴨,因為他知道他其實對很多事情是弄不清楚的。所以他會毫不猶豫地說「我不知道」……

我的教書生涯中,碰到了各式各樣的學生,其中兩位比較特別。張同學是資優班出身,從小就聰明得不得了,任何學問一學就會,念建中的時候,已經會自己寫編譯器;而陳同學沒有這麼厲害,事實上他來自一所比較不有名的中學。

因為張同學帶著資優生的光環,他必須隨時隨地要別人知道他是很厲害的,你無論問他什麼問題,他差不多都會回答,我這一輩子就沒有聽他回答說他不知道答案的。陳同學正好相反,他很少講話,而且他對問題的回答往往令人失望:他會說我不知道。不僅如此,他也特別會在課後來問問題,每次問題都是相當基本的,但這些問題都往往使教授們一時答不出來,必須回家想一想才能回答。陳同學很少問問題。如果問,一定是非常艱難的問題。

他們都拿到了博士。張同學因為在校內成績特別好而得到了美國大學的獎學金,一帆風順拿到了博士學位。畢業以後,他雖然未能得到美國頂尖大學的教職,但也在一所中等的大學教書。但是,不知何故,他的教書生涯並不如他的求學生涯如此順利,他的升等也曾遭遇一些麻煩。而且他的研究始終未能特別傑出。對他而言,這實在很嚴重。有一陣子,他得到了憂鬱症。還好他的太太對他非常好,他又及時地接受了宗教信仰,情形才穩定下來。他在美國是生存了下來,但是也只是生存而已,談不上有什麼好的成就。

陳同學正好相反,他在台灣念博士班。拿到了博士以後,也是進入一所中等的大學。沒有想到的是他一直在研究上大放異彩。得到了好多重要的獎項,大家都喜歡聽他的學術演講,他的國際聲望也直線上昇。有好幾次,他是國際著名學術研討會的主題演講人,也應邀成為好幾個重要學術期刊的編輯。

我是陳同學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他有如此的聲望,我當然也沾了光。有時我覺得我實在應該好好感激這位高足。前些日子,我和好友洪教授談起我們這位著名的高足,不禁有點好奇,不懂他為何忽然變得如此傑出。我們兩個老頭子,都快退休了。平時飽食終日,無所事事。所以有一天,我們決定輕裝簡從,到陳同學教書的地方去找他。

陳同學教書的地方好遠,可是校園極大,附近好多風景區,我們摸進了學校,也摸進了陳教授上課的教室,我們悄悄走進了教室,當然引起了一陣騷動,每一位同學都回過頭來看我們這兩位老頭子。陳教授趕快告訴大家,說我們是他的老師,因此是同學們的太老師,他叫同學不要回頭看,應該乖乖地聽他講課。

陳教授講什麼,我們一個字也聽不懂,好不容易挨到下課,以為可以和陳同學話舊了。卻又碰到三位不識相的學生來問問題。前兩位陳教授回答得很順利。第三位的問題顯得出乎陳教授的意料之外,他的回答又快又簡單,他說「我不知道」,他當時的表情是我非常熟悉的一副困惑的表情。問問題的同學,對於「我不知道」這個回答絲毫不感到失望。他反而顯得非常高興,滿臉興奮,離去的時候還在吹口哨。

中午,我們的高足請我們兩位恩師吃午飯,大家聊得很快樂。回家的時候,有一位同學要搭便車,這位同學就是那位問了陳教授無法回答的問題的人,他是陳教授的博士班學生。他講了好多我們高足的故事。

他說陳教授每次回答「我不知道」,同學們就會很高興,因為只要陳教授說他不知道,他一定要設法找一個答案,而由於陳教授一定要徹底找到答案,他們知道他們這個研究群又找到了一座金礦,通常他們一定會有很好的研究題目,也會做出很好的研究結果來。難怪每次陳教授說「我不知道」,研究生就很快樂。

那位同學還告訴我們陳教授的另一特色,陳教授是一位非常徹底的人。很多教授會引用一個定理,但懶得弄清楚這個定理是如何證明的。陳教授則不然,他一定將這個定理的來龍去脈弄得一清二楚。如果有一點小問題仍使陳教授困惑,他會和其他教授與同學討論,直到他完全弄懂為止。所以當陳教授說我不知道的時候,也許他已懂了百分之九十九,因為他仍然對一些細節不清楚,他就不會說他已懂了。陳教授雖然平時對學生很和善,但是不能容忍學生沒有搞懂就說已經懂了。如果有同學想蒙混過關,而最終被陳教授發現,都會被罵。陳教授常常提醒學生,不懂某一點沒有關係的,不懂而又裝懂,最不可原諒。

我們一直好奇,為什麼陳教授能成為飽學之士?其實這完全因為他天生就是一個謙虛的人,他承認他的無知,但是又肯做學問,一開始,他的確是醜小鴨,但是謙虛和他的認真,使他成為天鵝。我們都知道我們的這位高足不是最聰明的人。直到現在,大家都說他學問好,但是從來沒有人說他「聰明」。

也就因為陳教授知道他自己不聰明,所以他一天到晚請教別人,很多教授都有和陳教授討論的經驗。而陳教授最特殊的一點是,他常常請教研究生,有一次,陳教授在電話中和一位南部的研究生談了很久,仍然不得要領,最後,陳教授只好親自開車去找那位研究生,總算將問題弄明白了,一直到現在,那位研究生仍有受寵若驚的感覺。

我的同事有一天在校內接待一批來校訪問的資優學生,中午吃飯的時候,同事和一位資優生聊天,發現有一位資優生老是搶著回答問題,我的同事問他時間何時開始的,他有一套說法;同事問他宇宙什麼樣子呢,他當然也知道,照他講,宇宙有點像一個甜甜圈,但好像是個無邊無際的甜甜圈。同事又問他宇宙以外是什麼,他也有一套說法。最後我的同事說他本人完全不懂這些答案。那位聰明的資優學生表示有點吃驚。因為他早就知道這些答案了,為何一位老教授反而不懂。

我的同學恨不得告訴那些資優生,要成功必須先承認自己是個醜小鴨,可是這怎麼可能呢?人家已經是公認的天鵝了。

今天早上,我得知我的高足陳教授又得了一個獎項,像他這種人,既不太聰明,卻有如此好的成就,真是特別。看來學術界比他聰明的人多得是,為什麼沒有人比得過他?答案是:陳教授雖然已是公認的天鵝,他卻一點感覺也沒有,對他來說,他永遠是個醜小鴨,因為他知道他其實對很多事情是弄不清楚的。所以他會毫不猶豫地說「我不知道」。對很多學者來說,這句話是不太容易說出來的。我們都要以天鵝的姿態在公眾面前出現,可是觀眾心知肚明,他們知道我們不是天鵝,只是不好意思講出來而已。

2007-05-30

以Podcasting創造學習經驗

Oct 16, 2006 by David B. Miller,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It is not simply coursecast

Miller教授在一開始便鄙棄傳統的課堂錄影的方式,只是將課堂老師說的話錄下來,重複播放,這樣只做到coursecast,他認為podcasting能做到的不只這些。

Miller教授設計一系列與課程內容有關的討論,稱為 ”iCube: Issues In Intro”,將課程內容相關的議題安排每週一次的「深度」討論,他甚至安排社會人士,討論「爭議性」的議題,擴大同學對課程更深更廣的認識。

參與討論與錄音的學生,對於能夠參與這樣新穎而不同的學習活動,表示高度的認同,沒有參與討論的同學,透過podcasting聆聽討論的內容,覺得自己好像是討論團體的一員,有參與感。

最後,在正式課程開始之前,Miller教授再利用 ”PreCast”,將課程重點大綱製作成PPT,透過 ProCast 軟體,將此PPT及錄音轉製成podcasting內容。Miller教授會提醒學生在課程開始之前一定要先閱覽 PreCast,一則,學生可以瞭解課堂講述重點,並歸整自己的問題與想法,可以善用課程時間與老師互動。二則,對於沒有來上課的學生,也可以透過PreCast知道老師講述重點,當借用同學筆記抄寫時,會更能進入狀況。
更絕的是,Miller教授在教室中,學生到達教室之前,先播放ROCK音樂,以及PreCast內容,善用教室時間,讓學生在等待課程開始前的那段無聊時間,在透過PreCast的內容,先進入課程的重點。

看到這樣的一種教學設計,覺得Miller教授的學生真是幸福,相較於一般傳統式的教學,Miller教授真的是非常投入,非常稱職的一位教授。我相信學生透過這樣的活動安排,一定比一次次的聽課、寫報告要來的充實。

原文網址:http://campustechnology.com/articles/41255/

印度 Bapatla Engineering College 採用Cisco DMS 虛擬教室方案

印度 Bapatla Engineering College位在新德里,著重於發展網路工程的重點學校。

Cisco的DMS系統,全名為 Digital Media System,此次的建置規格,將可提供課堂演講現場直播,可同時傳播到15間實體教室及40個網路教室,演講內容並即時錄製成on-demand的實況錄影。透過這樣的服務,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不限次數地瀏覽課程或重要演講。此系統預計於2007年7月上線。

Cisco最大的價值就是網路品質及影片傳送的品質,DMS系統不只是影片即時壓縮與傳送,一系列的硬體設備,確保的是傳送過程的線路品質(QoS)及影像品質。

Cisco Digital Media System is a solution that integrates rich digital media creation, management and access. The DMS solution to be deployed includes Cisco Media Encoder 2000, Cisco Digital Media Mgr Base V4.0, Cisco Video Portal V4.0, Cisco Wide Area Application Engine 512, Cisco IP Conference Station and Cisco License Call Manager 5.1.

然而,就個人的看法,實況錄影固然可以將大師演講原音原像重現,然而,如何將學生對此演講主題的互動留存下來,並進而產生延續的效應,將更為珍貴。

2007-05-24

Two Cities One Classroom 台美學生交流

大紀元5月2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二十二日電)「Two Cities, One Classroom」,為了讓美國學生具國際觀,了解東方文化,甚至進一步學習華語,美國GKE公司特別舉辦全球多文化傳統專案 (GMHP,Global MulticulturalHeritage Project)計畫,讓紐約中小學生透過視訊和台灣學生有初步的交流。

今天台北市新生國小和中正高中學生在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協助下,透過視訊會議和紐約的國中、小學生展開第二次對談。因為紐約學生上週才以台灣做為上課主題,王建民和食物因而成為視訊對談時最熱門的話題。

台灣參與學生中正高中由英文資優班老師嚴茹平、新生國小則由教務主任李貴貞和英文老師葉秋杏領軍。

其實台北和紐約已於十五日首度進行連線,當時廣泛討論運動、食物、音樂等大家都感興趣的議題,從小在麥當勞進出的紐約學生還反問台北:「什麼是摩斯漢堡?」

今天透過連線,台北看到美國學生穿著「I Love Taiwan」的T恤及感受他們的熱情,美國則看到台北學生所穿制服及了解學校生活,彼此都開拓了國際視野。

負責美國連線事宜的GKE公司總裁張光進說,美國政府在911事件後意識到全球化及世界觀的重要,因此決定從教育著手,鼓勵學校從多重文化的層面教導學生了解不同國家或地區。

因為中國經濟崛起,中國和華語成為有興趣國家和語言的首選,也帶動其他國家在華語學習的熱潮,這次的視訊活動,希望能讓這些美國學生對華語社會有初步了解,進一步在未來選擇學習華語。

5/22/2007 5:05:21 PM

2007-05-22

高雄五所學校共同成為微軟「未來學校」

台灣新聞報【記者王承綸高雄報導】
台灣微軟及高雄市政府於今(14)日下午,共同舉辦夢想起飛高雄「未來學校」揭幕記者會,高雄市副市長鄭文隆與微軟大中華區公共事業部總裁張瑞昌一同為高雄五所中小學「未來學校」揭幕,希望透過「未來學校」的「主題式探索課程(project based learning)」與具科學基礎建設的「學習空間」,讓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都有機會接受全新開放式的教學模式。

此次的五所「未來學校」包括了博愛國小、左營國小、大義國中、前鎮國中及三信家商,而這五所學校都是高雄歷史悠久的學校,經過校方的努力,成功被遴選為「未來學校」。高雄市副市長鄭文隆表示:「高雄市政府一向致力於推動教育創新,我們非常高興台灣微軟能與高雄市合作,成立這五所「未來學校」, 看見學校的老師與家長組成社區學習互動網絡,讓學生能突破時空的限制,隨時隨地與老師們互動,甚至透過資訊科技自我學習,探索各種的可能性。這次,很高興看到這五所「未來學校」能夠合作並鼓勵對方的發展,希望能激勵更多學校導入「未來學校」的教學概念與模式。」

此次,特別受台灣微軟邀請來台參加高雄五所「未來學校」揭幕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發展教育委員會統籌委員暨台灣未來學校國際顧問團委員 Eduardo Chaves指出,在現在所謂的資訊社會/知識經濟的社會型態下,學生需要的不只是走在時代尖端的科技輔助設備,更需要的是全新的教育視野。透過微軟「未來學校」,老師、學生與家長都可以持續創新的學習與成長,而「主題式探索課程(project based learning)」讓學生以專題、專案式的小組方式,進行合作與學習,隨時與老師有所互動,在這些基礎下「未來學校」的每位學生都可成為下一位台灣之光。

秉持著『真心灌溉,微軟e路陪你』企業精神,微軟相信科技有助於教育的成功,但微軟也了解科技並非教育的一切,真正成功的教育在於創新。微軟大中華區公共事業部總裁張瑞昌表示:「未來學校的學習強調的是『以人為主』的教育概念,未來學校是台灣微軟對教育界長期和具體的承諾,也是我們的企業公民使命。台灣微軟將持續投入資源,希望能紮實一步一腳印地,協助台灣縮小數位落差與培育優秀人才。微軟的願景已慢慢在台灣實現,我們看見學校的改變,老師的創新以及學生的潛能,我們希望可以透過高雄這五所「未來學校」把快樂學習的概念帶到全台灣,並能將台灣的經驗與國際分享。」

傳統學校轉型融入「科學基礎建設」概念的校園學習空間設計,讓學生能更有效率的學習為了使學生有更好的學習空間,將五所未來學校原有的傳統校園空間融入「科學基礎建設」概念,進而重新設計校園的學習空間,讓學校的空間更有彈性、兼具個人化與群體性,以及與社區的連結,讓學生在自然環境下更有效率的學習。而為了讓大家能更了解未來學校的學習空間概念,三信家商的同學更以戲劇的方式重現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並以「真假金幣」做為數學作業的範例,將學習空間的概念呈現出來。

在課後,學生們聚集在自然光充足並且通風的「學習角落」,利用無線網路與平板電腦或其他載具下載數學作業,透過MSN即時通與老師互動,讓學生的學習不受限在課堂上,更可以隨時隨地的學習。未來學校學習空間的設計概念,有四項特點:「彈性可變的空間」、「永續性」、「兼具個人化與群體性」以及「與社區的連結」,讓學生在自然環境下,發揮自己潛能,藉著與同學、老師的即時互動,而能更有效率而且快樂的學習。

「主題式探索教學」(Project Based Learning)引領學生快樂學習、激發潛能在「未來學校」裡教與學共存,每個人都是學習者,也是教學者。老師以創新的方式教導學生,同時老師也從學生身上學習新的資訊。「未來學校」鼓勵老師們以具有創意的「主題式探索教學」讓學生組成小組,共同討論並學習,再運用資訊科技發表學習成果。同時,也鼓勵學生在討論中相互學習,學生不但學的開心也能學習過程中激發各項潛能,例如:互相學習、合作、解決問題以及成果發表的能力,而老師也從學生的互動式學習裡更清楚的看見每位學生的不同優點,這些都是不同於傳統的教學方式。

並不是每個「未來學校」都是一座全新蓋好的學校,有更多的學校是透過教學方式與環境的改變,慢慢建構而成的,這次高雄市五所「未來學校」就是最好的代表。這五所「未來學校」都保有其特色,而導入微軟「未來學校」的創新教育思維與概念。在過去一整年的籌備期,台灣微軟除了持續引進國際級教育資源外,更結合高雄市教育局、五所未來學校發展中心以及其學生家長等資源,建立社區學習互助網絡,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能隨時隨地與學生互動,共同為高雄市學生創造一個輕鬆快樂的開放式的學習環境。
刊登日期:2007/5/14 下午 06:43:00

2007-05-03

HeyMath ! 的理想---e-Learning 2.0

取材自 Intelligent times > 創新應用
作者:何佩琪 出版日期:2006-11-09
本文連結: http://www.itmag.org.tw/magazine/article_single_404.htm


對大部分小朋友而言,數學是學習過程中的惡夢,沉悶、無聊又困難。但是這不是數學的錯,而可能是沒有碰上一個好老師。印度線上數學學習網站HeyMath!的出現,成為兒童數學教育的救星。「如果你沒有在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學好數學,那麼對數學的厭惡和困難度就會與日俱增。」


教育或許是最符合2.0精神的一件事。因為教師和學生之間要建立協同合作、分享、學習的關係。就如HeyMath!創辦人Harsh Rajan在研討會中所說,「銀行金融業的曲線(分享為X軸,價值為Y軸),與教育的曲線,是相反的。教育產業分享越多,價值越多。」

對大部分小朋友而言,數學是學習過程中的惡夢,沉悶、無聊又困難。但是這不是數學的錯,而可能是沒有碰上一個好老師。印度線上數學學習網站HeyMath!的出現,成為兒童數學教育的救星。「如果你沒有在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學好數學,那麼對數學的厭惡和困難度就會與日俱增。」Rajan說,「因此我們想,那我們何不把課程變的更有趣呢?」。

印度自古以來就重視數理和科學,阿拉伯數字「0」的概念還是印度人發明的。在「東方」國家如中國、印度,學子的數理成績似乎特別好,但是為什麼到成人以後,成為數學家、能夠有所創見的卻比西方人少?很多人都是數學教育的受害者,讓孩子直接死背公式,拼命作題目,甚至連解題步驟都可以「背起來」,這樣的學習方式不但犧牲了孩子的學習樂趣,也犧牲了睡眠。

台灣的教改提出著重理解的「建構式數學」後,一開始對步調緊湊的教育系統而言,似乎只是在拖慢進度,學生的數學成績還低落了,因為不套公式的算法慢了很多。事實上以理解為基礎的數學教育,更能培養出更有創意和思考力的下一代,一兩年過去後,台灣學子的數理成績還不降反升。

印度籍的Harsh Rajan和合夥人Nirmala Sankaran原來都是高薪的社會菁英,兩人是花旗銀行的同事。出身於軍人家庭的Harsh,小時後隨軍四處遷徙,讀過許多學校,但令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最後讀的一所高中。在那所學校,創辦人的哲學就是鼓勵學生盡量發展學習能力——而仍舊不需要犧牲睡眠。因此Harsh在高中時期就對數學非常拿手,但是當他進入大學後,卻遇到一個更好的會計學老師,因此就把主修從數學轉為會計,可見一個好老師對學生的引導有多麼重要

從Harsh踏出校門順利進入倫敦花旗銀行外匯部十年之久,再轉到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公司去成立一個新業務,專責中歐和東歐市場。但在經歷18個月空中飛人的生活,每次回家,發現三歲的小女兒都給他一個陌生的眼神的時候,他開始思考是否要重新規劃他的人生。和全世界許多國家一樣,印度的教育體系也是相當的高壓、繁重,有一堆參考書,也有補習班。就在這時候,他和妻子注意到家長對數學教育的焦慮。他就讀國小的小女兒體重才25公斤,卻已經背著一個重達18公斤的書包——不包含水壺。

在一開始,他們兩人都對教育這領域毫無所知,就已經直覺到「網路」會是一個重要的發展工具。Rajan夫婦在1999年底,前往英國劍橋大學,請教教育學者,「數學學習的困難到底在哪裡?」而他們的答案是,「主要還是在於老師。」Rajan表示,「老師的影響力很大,即使是一門很有趣的學科,遇上一個差勁的教師,你也會討厭那門課,你只想逃遠一點。」因此孩子的表現只是教育系統不佳的「症狀」。

但是,在Rajan造訪許多國家後發現,無論是印度、新加坡、美國都鬧教師荒,作為教師的工作薪酬不夠高,例如印度的數理人才大都選擇進入有「錢」景的高科技公司,只有少數人有熱情教育,而學童的人數卻是與日俱增。此外,資深的教師,在25年教職後就必須退休,這批對教育最嫻熟的教育者的know-how也就隨之消失在地球上,無法累積,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當需求不斷增加而供給減少的時候,就出現一個很大的落差。」

Rajan認為,對非常重視資訊數理教育的印度而言,這會是未來很大的危機。他們決定放棄高薪的工作,投入教育這一環,在2000年創辦了HeyMath!網站,目的在幫助學子克服對數學的恐懼,並且補足這個落差。Rajan認為理想的制度應該是給教師一半的時間教育,一半的時間計畫。HeyMath!與其說是對學童的福音,其實也相對是給教育者的人性化制度。目前沒有完美的教育體系,好教師難尋,因此知識必須累積,也必須能夠自由地傳遞,不能因為有錢人可以進貴族學校,就請得到好一點的教師,受更好的教育。此外,教育是一種制度的競爭,中國和台灣競爭,印度和美國競爭,但是教師是否得到足夠的協助?HeyMath!也提供免費的試題、教材給老師們,幫老師減輕壓力,「老師普遍要花三分之一的時間備課,三分之一的時間上課,三分之一課後行政、改作業等工作。如果我們能還給教師一半計畫、一半備課的時間,我們就能給教師更多個人的時間,充實他們的生活。」
此外,新的老師進入中小學任教,無論他多麼有才華,通常都要自最低的年級教起,「可能要教十年才能升到八年級。」因此HeyMath!設計的服務和訓練,讓新老師在短短半年時間內受訓後就可以上陣,無論在內容或教材上,都已經準備好了。

什麼是教科書?Rajan認為,事實上數學教科書中的內容只不過是片段片段的概念,因此和課本不同的是,他們並非用第一章、第幾節方式條列陳述,而是將這些片段的數學概念、學習方法、試題、解題方式,個別提供出來,方便所有不同系統的教師來應用,直接搜尋可得。教師唯一的義務,就是必須作出一些貢獻,他也必須幫忙檢視網站內容,提供建言,或者提供一些內容和題目。如果學生需要,合格的教師也可以提供個別的家教。

現在HeyMath!已經和全球72個國家合作,並且已經是一個獲利的商業模式,「既然是生意,就必須獲利」Rajan說。以英文教育的新加坡是推廣的第一站,並且是由官方主動給予經費採行。未來想拓展的市場除了英語系國家如英、美之外,中國、台灣也是重點市場。主要是以學校為單位進行合作,有合作關係的學校中的學生就可以以比較便宜的價格來使用網站,目前一個帳號的年費大約是一百美元。在印度則一個學校大約是每位學生600印度盧比(大約四百多台幣)一年。並且已經得到美國2500家學校的申請。

雖然是針對在家學習,讓學子可以獨立學習使用,網站內容目前全都是英文,數學的內容可能不難,但是換成英文的表述型態,感覺好像在考GRE,對大學以上程度的家長可能都有點理解困難了。未來是否有針對各國家語言所作的在地化版本?「我們現在正在進行將教材中文化,」Rajan說,隨即他演練了一套有中文翻譯和中文語音的動畫教材,中文語音的部分大致都正確,但是顯然中文翻譯的部分是借助翻譯軟體的急就章版,並不合中文語法。但這部分並不困難,相信在商業機制的推動下,改進的速度會又快又好。「未來如果進入中國市場,甚至可以把動畫的背景改成中國式的場景,讓小朋友更有親切感。」

重點是HeyMath的內容。HeyMath的教學特色就是「flash 3D動畫遊戲」,學童進入HeyMath網站,可以看到相當多的觀念教學動畫和試題,以二、三十分鐘動畫的方式演練出數學公式。例如一個對角角度相同的觀念,它就借助了園丁剪刀的角度、籬笆的角度,以「和生活結合」的方式演練出來。「與其讓學生複述十遍兩對角角度相同,不如讓學生理解概念」。總之是讓數學「不再是被動的教與學。」

現在HeyMath!已經有七百萬的網路訂戶,和五千萬的使用者。《世界是平的》一書作者佛利曼曾比喻,「HeyMath! 的任務就是要成為數學的Google,要建立一個web-based 的平台,讓每一個學生和老師都可以和全世界最好的老師學習。」

「未來我們可能發展出科學線上教育,」Rajan說,「但是主要還是要國際性的學科,就像數學是一種全世界共通的語言。」目前還專注在讓數學的線上教育更完善,並不想太快涉足其他領域,未來是否會和電視頻道合作,提供教學的電視節目,也不是沒有可能。

在我們接觸到許多印度的企業家、創業家、各領域的專家、人才之後,可以感受到,印度是一個不富裕的國家,卻人才輩出,尤其在資訊領域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強國,能夠搶到美國半數以上的高科技人才簽證,成為全球資訊委外第一大國,因為教育被印度人視為一個提升生活和社會地位的最佳管道。2005年印度的大學畢業生就高達1050萬人,僧多粥少,也因此許多印度高等教育人才大量外流,世界各地都看得到印度工程師、會計師的身影,在印度,高中生無分文理科都要受同樣深度的數理教育。

教育是百年大計,不是為分數而揠苗助長。以理解為宗旨的數學教育,看似簡單,但是在學校中,有多少教師有時間和理念,能夠提供這樣靈活、生動的教學方式?如何能夠利用網路這個無遠弗屆不分時空的管道,帶入education 2.0的概念,集結「全世界最好的老師」的智慧,隨時提供一個有趣且具啟發性的數學教育,就是HeyMath!的成功之道.

HeyMath! 網站: http://www.heymath.net/index.jsp
相關連結:
web2.0演唱會live(三) 以HeyMath 的經營模式,看Web 2.0數位學習跨境服務的豐富化
關於印度成功數學數位學習網站HeyMath的相關探討
HeyMath與WME的比較
Making maths fun, worldwide